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法规
 
化学仿制制剂CTD格式申报主要研究信息汇总表
 
2.3.P.1剂型及产品组成
(1)说明具体的剂型,并以表格的方式列出单位剂量产品的处方组成,列明各成份在处方中的作用,执行的标准。如有过量加入的情况需给予说明。对于处方中用到但最终需去除的溶剂也应列出。

成份 用量 过量加入 作用 执行标准
         
         
         
工艺中使用到并最终去除的溶剂        
 
 
 
 
 
 
 
 
(2)如附带专用溶剂,参照上表格方式列出专用溶剂的处方。
(3)说明产品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及容器。
2.3.P.2产品开发
2.3..P.2.1 产品开发目标
结合原研药或者被仿制药的概况,简要说明产品开发目标,包括剂型、规格的选择依据。
2.3.P.2.2处方组成
2.3.P.2.2.1 原料药
简要分析与制剂生产及制剂性能相关的原料药的关键理化特性(如晶型、溶解性、粒度分布等等)及其控制。
说明是否进行了原料药和辅料的相容性试验及依据。如进行了原料药和辅料的相容性试验,简述试验情况,包括试验设计、考察指标、试验结果等2.3.P.2.2.2 辅料
简述辅料是否适合所用的给药途径,结合辅料在处方中的作用简述辅料的与制剂性能相关的关键特性。
2.3.P.2.3 处方开发过程
简述处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处方开发的基本思路,试验设计,考察指标和方法,试验结果,与原研药的比较研究情况,处方的放大和调整等。
示例如下:某普通片剂的处方研究小结:参考原研药说明书、原辅料相容性试验情况、相关生产经验等,确定了辅料的基本种类;参考原研药的重量和大小、以及各辅料常规用量,确定了辅料的用量范围,以××××为指标,采用××××方法,对××××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比较筛选,对××××处方进行了研究,以原研药为对照药,结果显示××××,根据以上研究确定了初步的处方;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因素稳定性考察,与原研药进行了××××的质量对比;在批量放大过程中,对××××进行了调整,确定了最终处方。
以列表方式说明不同开发阶段(小试、中试、大生产)处方组成的变化、原因以及支持变化的验证研究。示例如下:
处方组成变化汇总

小试处方 中试处方 大生产处方 主要变化及原因 支持依据
         
     
     
过量投料:过量投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
2.3.P.2.4 生产工艺的开发
综述生产工艺研究的主要过程、主要内容与关键点。包括生产工艺开发的基本思路,试验设计,考察指标和方法,试验结果,与原研药的比较研究情况,批量放大过程中的调整等。示例如下:
某普通片剂的生产工艺研究小结:根据原研药产品说明书中××××等辅料信息,结合原料药××××等理化性质,参考××××文献,同时结合自身生产经验和生产设备情况,选择××××工艺进行研究;小试研究时,在××××试验基础上,结合生产经验,确定××××等生产工序的参数控制;根据小试工艺研究结果,结合生产设备的大生产经验,对以下工序和设备…进行了放大生产研究,确定××××等生产工序的参数控制;对放大生产样品的××××等主要质控项目进行了测定,与原研药进行了××××的比较研究,通过××××考察了放大生产工艺的稳定性,确定最终生产工艺。
以列表方式说明从小试到中试直至放大生产过程的变化(包括批量、设备、工艺参数等的变化)及相关的支持性验证研究。示例如下:
 
生产工艺变化汇总

小试工艺 中试工艺 大生产工艺 主要变化 支持依据
         
         
         
         
汇总研发过程中代表性批次(应包括但不限于临床研究批、中试放大批、生产现场检查批、工艺验证批等)的样品情况,包括:批号、生产时间及地点、批规模、用途(如用于稳定性试验,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等)、分析结果(例如有关物质、溶出度以及其他主要质量指标)。示例如下:
批分析汇总

批号 生产日期 生产地点 规模  
生产工艺
收率 样品用途 样品质量
含量 杂质 其他指标
                   
                   
                   
                   
2.3.P.2.5 制剂相关特性
提供自研产品与对照药品的理化性质及质量特性对比研究结果,例如:
(1)与制剂性能相关的理化性质,如pH,离子强度,溶出度,再分散性,复溶、粒径分布、聚合、多晶型、流变学等。
(2)口服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样品批号、对照药品批号和生产厂;溶出条件,取样点;比较结果。
(3)有关物质:样品批号、对照药品批号和生产厂;测定及计算方法;比较结果。
2.3.P.2.5 包装材料/容器

项目 包装容器 配件
包材类型    
包材生产商    
包材注册证号    
包材注册证有效期    
包材质量标准编号    
如进行了包材相容性研究,提供相容性研究小结,包括相容性试验的内容,每一项研究内容采用的试验设计、考察指标、检测方法及方法学验证、样品制备方法、试验结果及对结果的分析等。
2.3.P.2.6 相容性
简述制剂和附带溶剂或者给药装置的相容性。
2.3.P.3生产
2.3.P.3.1生产商
生产商的名称(一定要写全称)、地址以及生产场所的详细地址。
2.3.P.3.2 批处方
以表格的方式列出生产规模产品的处方组成,列明各成份在处方中的作用,执行的标准。如有过量加入的情况需给予说明并论证合理性。对于处方中用到但最终需去除的溶剂也应列出。

成分 用量 过量加入 作用 执行标准
         
         
         
工艺中使用到并最终去除的溶剂        
2.3.P.3.3 生产工艺和工艺控制
(1)工艺流程图:提供简单明了的工艺流程图。
(2)工艺描述:以目前生产的最大批量为例,按单元操作过程简述工艺(包括包装步骤),明确主要操作流程、工艺参数和范围。
(3)主要的生产设备:列表提供本品的实际生产线的主要生产设备的相关信息,如型号、操作原理、规格、正常的批量范围、生产厂、用于的工艺步骤等,并说明与现有最大批量的匹配性。如不匹配,应提供充分的依据。
示例如下:

生产设备名称 型号 正常的批量范围 关键技术参数 生产厂 备注
           
           
(4)大生产的拟定规模及其依据:说明大生产的批量及其制定依据。如拟定的批量超出了目前生产的最大批量(包括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所用生产设备的正常批量范围,应提供放大研究的依据。制定依据包括处方工艺研究放大情况、验证情况、生产设备情况、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情况等。
2.3.P.3.4 关键工艺步骤和中间体的控制
列出所有关键工艺步骤及其工艺参数控制范围。
简要说明关键步骤及其工艺参数的研究情况和确定依据。
示例如下:

关键工艺步骤 关键工艺参数 研究情况/确定依据
     
     
     
列出各中间体质量控制标准。
2.3.P.3.5 工艺验证和评价
无菌制剂和采用特殊工艺的制剂:简述验证报告(编号:--,版本号:--)的主要内容:验证的时间、地点、批次、批量、验证的主要内容(关键工艺参数的验证情况),具体的生产线及主要设备,验证的结论。
其他制剂:简述工艺验证方案的主要内容:拟验证的时间、地点、批次、批量、验证的主要内容(关键工艺参数的验证情况),具体的生产线及主要设备,验证的可接受标准。以附件形式提供验证承诺书及空白的批生产记录样稿(应与今后正常生产本品的SOP保持一致)。
对无菌制剂的灭菌/除菌工艺验证的简述示例如下:
某注射剂采用终端灭菌工艺,灭菌工艺验证情况小结如下:本品在××××厂区2车间3号生产线,采用××××灭菌柜,灭菌工艺为××××,灭菌工艺验证包括热分布、热穿透、生物指示剂试验。验证采用的样品为××××,规格××××,××××包装,批量为××××,装载方式为××××,共设置××××个温度探头,分布位置为××××。空载热分布试验结果显示冷点为××××,热点为××××,各点温度波动范围为××××,各点与平均温度的差最高为××××,符合××××的要求。满载热分布试验结果显示冷点为××××,热点为××××,各点温度波动范围为××××,各点与平均温度的差最高为××××,符合××××的要求。热穿透试验结果显示F0值为××××,各点F0值波动范围为××××,各点与平均F0值的差最高为××××,符合××××的要求。生物指示剂试验采用××××菌,规格为××××,来源为××××,试验结果为××××。验证结论为××××。
2.3.P.4原辅料的控制
按下表提供相关信息

成分 生产商 批准文号 质量标准
       
       
       
       
       
       
工艺过程中溶剂的使用与去除      
       
       
3.2.P.5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的生产情况
列表比较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的处方工艺、生产设备、批量、关键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的控制、中间体的控制等与拟定的生产线的异同点,说明这些差异是否影响产品的质量,简要说明研究情况。
2.3.P.6制剂的质量控制
2.3.P.6.1质量标准
按下述表格方式提供质量标准。如具有放行标准和货架期标准,应分别进行说明。

检查项目 方法 放行标准限度 货架期标准限度
性状      
鉴别      
降解产物      
溶出度      
含量均匀度/装量差异      
残留溶剂      
水分      
粒度分布      
无菌      
细菌内毒素      
其他      
       
       
含量      
2.3.P.6.2 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简述质量标准的制定依据,包括研究情况小结、与已有质量标准的比较研究等。
自拟质量标准与可参考的同品种质量标准的比较:

项目 自拟标准 ChP USP BP
性状          
鉴别          
检查 项目1          
项目2          
         
含量测定          
重点项目可列出详细比较情况,如有关物质检查,包括检测方法、具体检测条件、系统适用性要求、已知杂质的定位定量方法和控制限度等。
2.3.P.6.3 分析方法
简述各主要质量控制项目(有关物质、残留溶剂、含量等)的分析方法及其优选、确定的过程,列明各色谱方法的色谱条件:降解产物、残留溶剂、含量等。
列明溶出度检查的溶出条件、定量方法等。
2.3.P.6.4分析方法的验证
以表格形式逐项总结验证结果。示例如下: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结果

项目 可接受标准 验证结果
专属性   辅料干扰情况;已知杂质分离;难分离物质对分离试验;强制降解试验;……
线性和范围   应针对各特定杂质进行
定量限、检测限   杂质A的定量限为3ng,杂质A的检测限为1ng;
杂质B的定量限为6ng,杂质B的检测限为2ng;
准确度   应针对各特定杂质进行
已知杂质控制方法    
精密度   各特定杂质的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等
溶液稳定性    
耐用性   色谱系统耐用性、萃取(提取)稳健性
2.3.P.6.5 批检验报告
三个连续批次(批号:)和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的检验报告情况小结。
示例如下:

项目 ××××批 ××××批 ××××批 临床试验/BE试验样品
         
         
 
2.3.P.6.6杂质谱分析
以列表的方式列明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可以结合原料药的杂质概况和控制情况、处方工艺情况、降解途径和降解产物研究结果、稳定性特点、国内外药典、同品种质量控制参考文献等,进行杂质谱分析。
应在对原料药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研究,明确说明本品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
示例如下:
杂质情况分析

杂质名称 杂质结构 杂质来源 杂质控制策略及/是否定入质量标准 杂质控制限度
         
         
         
         
         
2.3.P.5.7质量标准制定依据
提供充分的依据(包括我国与ICH颁布的指导原则、各国现行版药典、原研厂同品种质量对比研究的结果等),证明质量标准制定的合理性。说明各项目设定的考虑,总结分析各检查方法选择以及限度确定的依据。
提供和已上市原研发厂生产的原料药(或相应的制剂)进行的质量对比研究的资料及结果,以充分证明仿制品的质量与已上市原研发厂产品的质量是一致的。
与上市产品杂质比较研究的结果示例如下:

样品
杂质
(含量)
上市产品
(批号)
自制品
批号 批号 批号
已知杂质 杂质A        
杂质B        
杂质C        
……        
其他单个杂质        
总杂质        
明确是否有超出鉴定限度的新杂质,并按照国内外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对这些杂质进行进行必要的定性研究,以证明其与原研厂产品中所含杂质的结构是一致的,且杂质含量不高于原研厂产品。          
           
           
             
           
           
           
2.3.P.7 对照品
药典对照品:来源、批号。
其他来源的外购对照品和自制对照品:来源、简述制备方法和结构确证研究情况,简述含量和纯度标定的方法及结果。
2.3.P.8 稳定性
2.3.P.8.1稳定性总结
(1)试验样品

批号      
规  格      
原料药来源及批号      
生产日期      
生产地点      
批  量      
内包装材料      
(2)研究内容
常规稳定性考察结果

项目 放置条件 已完成的考察时间(计划考察时间)
影响因
素试验
高温    
高湿  
光照  
其他  
加速试验    
中间条件试验    
长期试验    
其他试验    
 
使用中产品稳定性研究结果

项目 放置条件 考察时间 考察项目 分析方法及其验证 研究结果
配伍稳定性          
多剂量包装产品开启后稳定性          
制剂与用药器具的相容性试验          
其他试验          
2.3.P.8.2 上市后的稳定性承诺和稳定性方案
简述稳定性承诺的主要内容。
基于目前稳定性研究结果,拟定包装材料、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如下:

拟定内包材  
拟定贮藏条件  
拟定有效期  
对说明书中相关内容的提示  
2.3.P.8.3 稳定性数据
简述稳定性研究情况,列表提供主要研究结果。
示例如下:

考察项目 方法及限度(要求) 试验结果
性状 目视观察,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规定 在0至18月考察期间,各时间点均符合规定
降解产物 HPLC法,杂质A不得过0.3%,其他单一杂质不得过0.1%,总杂质不得过0.8% 在0至18个月考察期间,杂质A最大为0.15%,单一杂质最大为0.08%,总杂质最大为0.4%,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溶出度 45min不低于80% 在0至18个月考察期间,各时间点均符合规定,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含量 HPLC法,95.0%~105.0% 在0至18个月考察期间,含量变化范围为99.8%(最低值)至101.2%(最大值),未显示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2.6.P.5 药代动力学总结(脂质体、微球等特殊制剂适用)
对于化药注册分类6的特殊制剂,应提供与被仿已上市同品种比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一般涉及吸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和组织分布研究。
(1)试验基本信息

研究项目 吸收 分布
试验系统    
给药方法    
  供试品 对照品 供试品 对照品
样品来源        
样品批号        
配制方法        
给药剂量        
每组动物性别和数量        
检测方法        
(2)试验结果
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

参数 供试品 对照品
剂量(单位)    
Cmax(单位)    
tmax(单位)    
t1/2(单位)    
AUC0–t(单位)    
AUC0–∞(单位)    
Vz(单位)    
Cl(单位)    
   
   
   
F(%)    
组织分布(单位):
组织 采样时间 (单位)
     
供试品 对照品 供试品 对照品 供试品 对照品
           
           
           
           
           
胃肠道            
生殖腺            
           
体脂            
骨骼肌            
           
           
           
其他:
(3)对供试品和对照品吸收和组织分布等药代动力学特征一致性的评价:
2.6.P.6 毒理学总结
2.6. P.6.7  局部耐受性
(1)试验基本信息

研究项目 刺激性 过敏性 溶血性
GLP依从性      
试验系统      
给药方法      
  供试品 对照品 供试品 对照品 供试品 对照品
样品来源            
样品批号            
配制方法            
给药剂量            
(2)试验结果
研究项目 刺激性 过敏性 溶血性
试验系统      
给药方法      
给药剂量      
每组动物性别和数量      
试验结果      
结果分析评价      
如试验中采用了被仿同品种对照,应分析评价供试品与对照品试验结果的一致性。
2.6. P.6.8 其他毒性研究(如可用)
 
说明:对于选用CTD格式提交申报资料的申请人,除按照“CTD格式申报资料提交要求”整理、提交相关的研究资料和图谱外,还应基于申报资料填写本表,并提交电子版。本表中的信息是基于申报资料的抽提,各项内容和数据应与申报资料保持一致,并在各项下注明所对应的申报资料的项目及页码。本表的格式、目录及项目编号不能改变。即使对应项目无相关信息或研究资料,项目编号和名称也应保留,可在项下注明“无相关研究内容”或“不适用”。对于以附件形式提交的资料,应在相应项下注明“参见附件(注明申报资料中的页码)”。


版权所有:北京全心全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4050575号-1
药品注册咨询QQ25802941112;化妆品注册咨询QQ2582968197;医疗器械注册咨询QQ2100516395